2025年8月7—10日,“首届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举办。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和上海外教社教育培训中心承办,无锡学院协办。
论坛以“建设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语教师发展共同体”为主题,设主旨报告、校长论坛、平行分论坛、高级研修四大模块,深入探讨数智时代外语教师角色转型与跃迁式发展、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外语教师的责任担当,希望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中国外语教育创新提供更大助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姜恩来副会长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教师的个人成长对于教育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强调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的必要性。他围绕论坛主题提出四点思考:坚定育人理念,增强立德树人使命担当;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实践本领;加强交流合作,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数字素养,推动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他指出,要立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外语教师优势、发挥数字技术对于外语教学的支持作用,以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共同目标,一起展望与描绘新时代外语教师、外语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副校长在论坛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落户上海的历程,并结合上外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数字素养与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关于教师发展的三点思考。王欣副校长提出外语教师要做育人先行者、终生学习者与实干开拓者,要在熟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国际化人才,以专家型教师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能力、强化数智素养,共同探索外语教师的可持续成长道路。
无锡学院匡辉党委副书记代表协办单位无锡学院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提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外部变化对于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教师如何回应现实提出的需求、实现自我提升,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次论坛聚焦教师发展议题、探讨数智时代的外语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无锡学院将持续探索实践,给予外语教师发展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与所有兄弟院校共同发展前行,共同探寻大学外语教师的发展之路。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邓志良秘书长代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基于会议主题,他提出社会需求、科学技术迭代为外语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外语教师要明识变局,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如何升维、教学范式如何重构、教师角色如何转型等方面展开思考;要探索破局之道,明确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新范式;要开辟发展路径,让自身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将外语学科建设与新文科建设深度关联、深化认同,携手培养能够创造未来的人才。
开幕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丁毅社长主持。论坛现场举行了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姜恩来副会长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颁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书。姜恩来副会长与王欣副校长共同为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颁发聘书。聘任仪式由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叶青执行院长主持。
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师教研论文大赛颁奖典礼环节,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于朝晖副秘书长结合参赛情况与论文主题对于论文大赛进行了总结回顾。本届大赛参与规模突破预期、主体结构多元立体、主题聚焦核心议题;论文内容呼应外语教师核心诉求,顺应外语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外语学科创新突破需要、外语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彰显外语教育生态活力,也折射出外语教师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等为获奖选手颁奖。颁奖典礼由于朝晖副秘书长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研究员以“从区域国别学视角看外语教师能力发展”为题进行报告。姜锋研究员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区域国别学特点、外语与区域国别学的统一性、区域国别学与外语教育的紧密关联,强调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性,并指出语言能力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区域国别学不能离开对于具体国别、区域及其专门领域的研究和知识之“实”,要充分和现实关联、和中国关联;语言是边界与入口、叙事与事实、密码与解构,要以“精语言、通国别、会领域”为目标培养专业人才。报告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主持。
辽宁师范大学刘宏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外语教师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刘宏教授提出,要把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置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大格局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外语教师角色变革。要基于教育的“三大属性”与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六大新形势,推动“外语学习”向“用外语学习”转变、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转变、大课堂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等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外语教师六大能力建设。她分析了外语教师国际传播素养与能力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破局之道,提出要以四个共同倡导为开展国际传播的根本遵循,充分认识到外语教师在国际传播中的多元身份,建设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改革创新开拓强师优师新篇章。报告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吴耀武教授主持。
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师范大学高质量创新发展”进行报告。张龙海教授提出AI重塑了高等教育的新愿景,指出需要在全球趋势与政策驱动下,探索教育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思考传统师范技能、原有课程体系如何发展,教育伦理公平、就业市场需求如何得到保障。张龙海教授分析了师范大学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结合闽南师范大学实践经验,分享了学校探索“AI+教师教育、AI+教育研究、AI+管理服务”的具体路径。他鼓励更多学校充分借助数字技术深化产教融合、驱动教学创新、优化教育决策,找到破局之道,助力锻造卓越未来教师、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报告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李迎迎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全国教研论文大赛看外语教师的教研素养与能力”。在外语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研究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徐锦芬教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其教研素养,外语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教研素养,重视认知取向、实践导向,让教研反哺教学。基于对于本次全国教研论文大赛的数据处理,徐锦芬教授针对各维度教师素养合格率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于高校外语教师教研素养的整体情况展开深入解读,总结出优秀获奖论文体现出的教师教研素养共性特征。优秀获奖论文展现出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理论应用能力与反思能力,这几方面的能力值得各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和学习。最后,徐锦芬教授还进一步从个人层面、院校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分享了外语教师教研素养发展对策。报告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柴改英教授主持。
论坛上还发布了《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生态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中国外语教师的现状、需求与发展情况,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委托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团队、王雪梅教授团队开展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生态调研项目,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外语教师的深入调研,全面掌握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专业发展、职业环境、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教师培训体系、改善高校外语教师职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促进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外语教育教学质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团队的调查覆盖全国七大地理区域,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对高校六类外语专任教师进行了全面调研,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发展满意度不高,职业倦怠现象显著;年轻教师压力更大,科研压力方面较为突出,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赵蓉晖教授指出,在外语学科发展进入“瓶颈期”的担忧声中,实际情况可能并未如想象中糟糕,新设学科和调整的趋势表明外语学科仍有发展空间。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减,外语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其职业生态值得关注。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团队的调查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师的教学科研素养、育人效果。调查结果基于大量问卷和访谈数据,反映出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一般教学法知识、反思调整能力、教学资源的跨学科选择和新兴智能技术的教学应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王雪梅教授指出,现阶段环境要求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强调新文科与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发展。她还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特点,强调教师发展要兼顾:提升跨学科素养、培养思辨与跨文化意识、善用数智化工具,同时注重个人魅力与专业素养提升,打造“有精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
发布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主持。8月8日,校长论坛启幕,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教授作为校长论坛的与谈人,聚焦“技术素养”与“科研素养”,提出论坛主题——共同问题 共同行动:建设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语教师发展共同体,为论坛的深入探讨锚定了方向。
本次校长论坛精心设置了两轮对谈,各位校长依次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展开深度分享,为外语教师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考与指引。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高瞻远瞩,深刻指出当下外语教育正面临着同质化现象严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以及AI技术潜在替代等多重严峻挑战。这些挑战犹如前行道路上的巨石,亟待外语教育领域共同思考应对之策。接着,董洪川教授立足大学教育的本质与使命,深刻指出大学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和想象力。他从基础研究、学科交叉、技术赋能、人文教育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清晰路径,为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引。
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教授则以行动派改革者的果敢姿态,着重强调通过构建AI教学环境、打造示范课程等切实举措,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实现质的提升。这一系列举措为教师适应数字化教育时代提供了清晰路径。刘宏教授针对当下教师发展共同体形式多样的现状,深入剖析指出需明确转型方向、积极引进高精尖人才、着力打造不同层面的领头羊等关键举措,以此推动外语教师共同体建设与学科振兴,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具体且可行的思路。
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张龙海教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明确提出要积极拥抱技术革新,以此应对专业发展挑战。同时,他特别强调了学校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建立高效沟通机制的重要性,为学校内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接着,张龙海教授则从个人与学校两个层面,为助推外语教师个体成长提出了针对性举措。在个人层面,他鼓励外语教师要教学科研两手抓,以课程实践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科研兴趣深耕领域,明确目标;在学校层面,他强调学校应树立师生至上理念,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外语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吴耀武教授全面分享了西外在教师队伍发展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果。他着重指出培养教师自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并满怀热忱地呼吁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外语教育发展。吴耀武教授强调了在教师发展中系统性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提出构建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同时,他指出成果聚焦于教师个人成长而言尤为关键,教师要具备“三品”,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指明了方向。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教授从外语人的神圣使命出发,围绕技术素养提升、科研能力提升以及机制建设等多个维度,详细分享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李迎迎教授围绕青年教师发展这一核心议题,着重强调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指出要破除孤岛困境,以领军专家或骨干为引领,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年轻教师快速发展。同时,她呼吁组建多元团队,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坚实的平台。
王欣副校长在总结中提到,要推动教师发展,既需要从教师个体层面激发内在驱动力,也需要从宏观层面建构环境鼓励教师发展与成长。外语教师要凝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不断成长;而作为学术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也要集思广益,畅通沟通渠道,共同思考外语教师发展有哪些最好的出路。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正是以此为目标,在一年间已形成了“一赛一刊一论坛”的品牌,希望在未来也能够为外语教师搭建更多交流分享的平台,大家一起凝聚智慧、携手共进。
这场校长论坛不仅为外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优质平台,更为推动外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外语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校长论坛环节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张喜华教授主持。本次大会还聚焦“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与能力”“外语教师的教研素养与能力”“教研新声:优秀获奖论文宣读与研讨”开展了三场平行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冯庆华教授和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分别对前两场论坛进行了总结。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玉编审在论坛总结中强调,论坛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了教师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和外语学科变化、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紧迫性。论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高水平,涵盖了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并深入探讨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实践问题。孙玉表示,无论是《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生态调研报告》还是“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师教研论文大赛,都是了解中国外语教师现状的重要窗口,希望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在今后秉持初心使命,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每一位外语老师的家园。平行论坛总结和大会总结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伊静波博士主持。
首届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已圆满落幕。这场聚焦“建设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语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盛会,凝聚了多方智慧,为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我们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牢记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继续秉承教育家精神,携手并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需承担的关键责任,贡献外语教师的独特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