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神舟航天员标志性的语句,从太空传回地球,也传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窗外是蓝星》的电影“大思政课”课堂上。
今天,《窗外是蓝星》走进上外,来自各院系的师生代表、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的学员们共计400名师生同上一堂“蓝星心译”大思政课,同答一道家国情怀题。
现场,来自印尼语和俄语的中外师生翻译团队展开了对话。“大家看完影片,一定对航天员那句‘感觉良好’印象深刻。如果让你用自己的专业语种翻译这句话,会怎么处理?”“感觉良好”这句充满了中国航天自信与底气的话成为随堂翻译题。
如何 “解题”?脱离语境的标准答案不存在,只有贴合场景的最优解
印尼语翻译团队由郁倩、黄跃民两位专业教师、研究生段思宇和外籍专家 Nanda 陈秀雅组成。他们曾用48小时完成了影片的印尼语版本的初译,为电影海外落地打好了基础。
作为一部聚焦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驻留太空的纪实影片,《窗外是蓝星》不仅包含大量“径向交会对接”“核心舱”“节点舱”等航天专业术语,更穿插着“春节问候”“摘星星的心愿”等承载中国文化基因和人文内涵的概念表达,这些都是翻译团队面临的挑战,一方面需要精准呈现硬核科技,一方面还需要生动内嵌柔软情怀。
段思宇在对谈中回忆,“这次翻译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语言能力,还有老师们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团结担当的合作精神”,他们对细节极致打磨,仅“收到”“明白”这类看似简单的指令,他们并没有沿用统一的英语指令“copy”,而是根据不同场景的紧急程度与语境氛围,设计了差异化的印尼语表达。
如何 “答题”?在差异中寻共鸣,在细节里藏匠心
如何把握“中国内涵”与“国际表达”的平衡,让海外观众既能看懂听懂,又能确保内涵不跑偏、情感不打折?
俄语翻译团队的杜韵莎老师和外教Maxim是默契十足的老搭档了。他们在《窗外是蓝星》及众多译制任务中,摸索出一套“分工协作、双向校准”的解题方法论,在杜韵莎老师的描述中,她是内涵阐释者,Maxim 是表达校准师,“我们的默契从不是天生,而是在一次次‘咬文嚼字’里磨出来的”,面对“谱写中国奇迹”这类具有情感张力的表达,他们的“答题” 过程更显细致,在不同的候选版本中逐一推敲、双向校准,既写实中国航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成就,又展现“奇迹源于奋斗”的过程。
类似的打磨过程不计其数,在他们看来,“中国内涵”与“国际表达”的平衡,从不是妥协或取舍,而是“在差异中找共鸣,在细节里藏匠心”—— 先读懂每句话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情感温度,再用目标语言的“母语思维”重构表达,让海外观众既能“看懂字面意思”,更能“get 到背后的心意”。
考题之外,一堂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课
影片结束,这节电影思政课的“长尾效应”初显,有学生很快学会了“太空语言”,笑着说“我已观影,‘感觉良好’”。更有不少学生还在思索斟酌自己的译法,投稿在现场问答墙上。这道随堂翻译题,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有话语的底气,不仅是表达的精准,还有阐释的自信。
这道题没有唯一答案,但有共同的初心:让中国故事被听懂,让中国情感被共鸣。这道题并不难,却又充满了巧思:它跳出了纯粹的字面翻译,将语境锚定在这场科技远征和家园情怀中。
“既有科技的震撼,也有人文的浪漫,一边是浩瀚宇宙,一边是万家灯火”,黄跃民老师提到了翻译过程中的动容时刻,师生们深有同感。
早在一个多月前,上外就开启了“蓝星”之旅。影片上映初期,央视总台上海总站携手学校多语种国际传播编译团队,完成《窗外是蓝星》预告片28个语种的翻译译本,印尼语完成了全片翻译。从英、法、俄、阿、西等通用语种到希腊语、波兰语、乌兹别克语、斯瓦希里语等非通用语种,来自各院系的每个语种团队都展现了不俗的上外实力。
就像航天员用“感觉良好”传递对航天事业的信心,上外师生正用多元人文素养,传递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笃定。

